首頁 > 資訊 > 評論

對話細分賽道“領頭羊”,揭秘品類頭部的突圍之路

2023/10/24 18:40      紅餐網   


  餐飲業由原來的粗放運營階段進入到精細化經營管理時期,企業也要從“特長生”變成“全科生”。

  本文為“第三屆中國餐飲品牌節”的圓桌論壇實錄,紅餐編輯部整編發布。

  今年餐飲業迎來了“報復性開店”。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1-9月,新增餐飲企業249.2萬家。連鎖餐飲品牌開店熱情也分外高漲,加速規模擴張步伐。入局者越來越多,餐飲人也面臨著新挑戰。

  與此同時,消費者越來越理性,“報復性消費”的場景并未出現,反而價格戰橫行,低價引流層出不窮,不少餐企被“卷出”市場。

  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和愈發激烈的競爭,餐飲人如何應對?

  在“第三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蛙來噠聯合創始人羅清,蒙自源創始人李紅偉,夏暉首席技術官、科技公司總經理周軍,蘭湘子聯合創始人陳波,虎丫炒雞聯合創始人王一博,椒愛水煮魚川菜創始人于洋,好餐盟創始人張好,圍繞“品類頭部品牌的突圍之路”進行了深入探討。

  2023年,餐飲行業有哪些變化?

  張好:大環境變化,餐飲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不少品牌開放加盟加速拓店,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全國餐飲企業累計新增249.2萬家。各位認為,今年餐飲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李紅偉:在我看來變化有三點,第一點,更多品牌從追求數量向重視質量轉變。這幾年很多品牌拼命快速開店,現在更重視品質,按照節奏來發展,不會一味快速拓張。

  第二點,從制造到創新。很多品牌以前在不停模仿,現在都在創新。

  第三點,從最初做產品、做品類,到現在做品牌,塑造品牌形象。

  王一博:大家好,我是虎丫炒雞的聯合創始人王一博,出生于1998年的餐飲創業者,我的愿景是成為未來消費業的領軍人物。

  虎丫2020年開出第一家門店,疫情三年逆勢開了300多家店,成為中國炒雞品類的頭部品牌,剛剛拿到了弗諾斯特沙利文的頭部品牌認證。我們拓店速度很快,但閉店率不到3%,這3%包括商場要求挪店或移店。

  我認為,2023年最大的變化就是競爭生態和競爭格局的變化。

  我們做炒雞品類,今年發現很多品牌開始做炒雞快餐和外帶,這屬于同品類場景分流;有一些跟我們名稱、店型、核心渠道、產品結構很相似的炒雞品牌,以更低價格分流;還有一些頭部品牌以及社區燒烤店、火鍋店開始推炒雞這款產品,這屬于產品分流。

  經歷了激烈競爭和持續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虎丫作為品類的領導品牌,更應該去維護好品牌的競爭力、差異化,給消費者提供一款好吃的炒雞。

  陳波:各位餐飲同仁下午好!我是來自蘭湘子湘菜小炒的陳波。

  大家今年體會最深的一個詞應該是“內卷”,消費者更理性了,行業入局的人越來越多,過去沒有嶄露頭角的優秀品牌今年也開始發力,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今年的壓力會更大。

  對于餐飲人來說,在這種大環境下,更要關注精細化的運營。

  蘭湘子是2019年成立的,截至10月10日,進駐了全國44個城市,有221家直營門店。蘭湘子怎么做到的?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卷自己上,我們不卷同行,只卷自己。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我們更要練好內功。

  消費者的需求在變,我們如何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成為顧客的首選,這可能是所有餐飲人在接下來精細化運營中首先要關注的問題。

  于洋:大家好,我是椒愛水煮魚的于洋。

  談到今年的餐飲行業,“內卷”好像是一個回避不了的話題。市場競爭確實會更激烈,經過三年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后,大批餐飲門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迎來了爆發性的開店熱潮。

  另一方面,人才市場也出現了供需的不平衡,各行各業優秀的從業者進入餐飲行業。新的品牌、新的入行者,帶來很多新的想法、新的碰撞,內卷、打價格戰、用各種新玩法來做餐飲,這是階段性問題,但我相信市場逐漸會回歸理性,慢慢回到餐飲的本質。

  時代不斷變化,我們只能不斷進化,不斷提升運營效率,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去適應變化。

  今年餐飲的底層邏輯其實很簡單,就是好的客戶體驗、好的美食。

  羅清:今年我感受到了“熱”,整體開店數量大幅增長,大家開店的熱情都上來了,更多人愿意來餐飲行業開店,餐飲行業已有的品牌也在積極拓店。在我看來這樣很好,因為水大才可能魚大。

  競爭越來越激烈,疫情后存活下來的企業更多的是規;髽I。例如,以前正餐品類很少做到百店以上,現在很多品牌已經突破了百店。

  企業實現了規;,但卻處于規模不經濟的爬坡階段,整體組織效率沒有基于規模帶來的效益大幅提升,這是企業要跨越的發展階梯。

  剛剛陳總、于總都提到運營要更加有效率,其實說的就是規模能不能更經濟。餐飲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要靠組織力的提升,才能讓企業達到規模以后保證效率足夠好。

  我們在面臨一個歷史性時期,就是能不能跨越規模不經濟,真正實現客戶好體驗、運營高效率。

  周軍:我作為供應鏈服務商,今年以來感受到餐飲行業最大的內卷,是從開店變成連鎖化轉型,以及連鎖規;澈蠊⿷湹母偁。

  如何提供完整的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透明度,在供應鏈各環節快速轉化,并且提升供應鏈數字化能力幫助運營決策,成為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早期餐飲品牌規模比較小,只有幾十家店,核心是獲客、服務好顧客。到一定規模后要考慮如何服務好加盟商,這背后的核心就是配套的供應鏈建設。

  從前期的品牌戰略、開店規模、市場競爭轉化到后期硬實力,供應鏈的高效建設成了重點。

  整個餐飲業早期的數字化、供應鏈建設偏弱,規;笤偃ブ厥肮⿷溄ㄔO,發現起步有點慢,如何快速響應變化,是我們觀察到餐飲市場的普遍需求。

  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

  企業要從“特長生”變成“全科生”

  張好:越來越多創業者進入餐飲行業,市場“內卷”愈發嚴重,咖啡、新茶飲打價格戰,不少品牌下調價格,各位覺得今年品牌面對的主要問題和機會分別是什么?

  王一博:餐飲行業內卷,別的行業也很內卷,除非經歷類似于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大爆發,不然未來的市場行情應該會一直如此。所以各位餐飲老板應該做的就是放平心態,保持對市場的敬畏,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在虎丫擴店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渠道、場景的消費者的需求不同:一線市場與下沉市場的需求不一樣,購物中心渠道跟社區渠道需求不一樣,品牌單一的產品結構和門店模型無法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所以在地化非常重要。

  數據顯示,肯德基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突破9500家了,麥當勞中國的門店有5400家左右,為什么肯德基門店數量能壓麥當勞一頭呢?主要是在地化做得好,關注中國人的個性化需求和產品體驗。

  李紅偉:我們從來不去看機會,永遠在做品牌。我認為生意從來沒有好做過,以前好做,可能是因為對手很弱,也可能是市場供應少、需求大;今天難做可能是因為對手在成長,你沒有成長、沒有學習。

  企業永遠要專注于自己的領域。23年來我們一直專注米線,持續把組織能力做透,把品牌勢能做起來,聚焦產品,模式越來越輕。好做、不好做我都要堅持去做。

  周軍: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區域品牌走向全國,從直營轉向加盟。在這個過程中,機會點在于如何更高效去優化整合供應鏈,同時也幫助餐飲企業降低運營成本。

  羅清:我覺得整個行業正在發生的快速大變化就是,所有企業由原來的粗放經營快速迭代進入精細化經營管理時期。對餐飲企業來講,要由原來的特長生變成全科生。

  原來企業做一個特長生,營銷、產品或者運營好,某一項做得好就能贏得一席之地。但現在,要做大做強做長,必須是全科生,品牌、供應鏈、運營、組織、文化樣樣都得干起來,至少都要及格,并且有幾項比較強。

  于洋:今年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穿越周期,市場大環境不是特別好。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進入餐飲行業,市場上的品牌逐漸增多,市場也變得更加競爭激烈。一些知名品牌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較大的份額,對于新進品牌而言,想要在當下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是非常困難的。

  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當下餐飲行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只有強者能留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鍛煉自己的能力,做強做大,通過精細化運營,讓品牌成為賽道中的頭部、品類領袖,再進行創新,發現新機遇。

  我觀察到今年旅游市場非常好,地方特色菜會有報復性增長。疫情階段旅游餐企不少被淘汰,旅游市場恢復增長后,旅游餐飲的需求也會爆發。

  陳波:餐飲行業競爭加劇,大家都比較焦慮。為什么這幾年跨界進入餐飲的人這么多?以前,餐飲被視為入行門檻低、現金流高,但很多人入局后發現,餐飲比不少高科技企業還要難做。

  餐飲進入科學創業階段,按照以往的粗干、蠻干是干不出來的,F在運營、營銷、產品、人才培養各個環節都進入了科學創業階段,我們需要理論知識支撐,科學化的規劃,才能做得更好。

  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越是體系化的、科學化的企業,越是愿意全力以赴、精細化運營的企業,才能活得越長久。

  品牌的升級與迭代,關鍵在于“聚焦”

  張好:蛙來噠今年門店升級“商場+夜市”,超級夜市風門店目前已經在廣州、深圳、北京等城市落地,同時蛙來噠還聚焦紫蘇元素,提出了“萬物皆可紫蘇”概念,請羅總分享一下這些調整升級是基于什么考量,目前市場反饋如何?

  羅清:我們去年就啟動了品牌升級迭代,考慮到疫情后,消費者對聚會場景的渴望,就是想讓大家在一個有煙火氣、放松、熱鬧、自在的環境里,重新跟朋友在線下歡聚;谶@種現場體驗感,我們迭代后的門店非;鸨,出現了單日排隊超過2000桌的情況。

  “萬物皆可紫蘇”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因為我們發現紫蘇在湖南家喻戶曉,是大家慣常使用的香料,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可能不太熟悉。但目前各個市場的蛙來噠門店里,紫蘇牛蛙都成了爆品。

  我們首創紫蘇牛蛙,希望能深化推廣這個口味,把紫蘇牛蛙打造成為蛙來噠的“王牌”,成為牛蛙品類上的“王牌”。

  張好:蘭湘子比較重視宣傳渠道的利用,也在營銷方面做了很多創新,比如各地的線下品鑒會、今年五一還打造了“干飯節”等。但品牌營銷越來越卷,不少流量渠道的營銷效率在持續下降,陳總您怎樣看待全域營銷的下一步的趨勢?品牌能如何找到自己的增長之道?

  陳波:對于營銷這個事情,餐飲人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覺得做好產品不需要營銷,還有一種認為需要營銷,但不知道怎么做。

  營銷就是品牌對公眾的承諾,簡單來說,就是把品牌想要承諾顧客的東西,通過私域公域渠道告訴消費者。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現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大家的“酒”都不錯,憑什么顧客要選你不選他?你要把選擇你的理由羅列出來,讓顧客知道。

  對于營銷渠道紅利下滑,我覺得有兩點很重要。第一,要關注并且擁抱渠道的變化。前幾年大家都說要做私域,因為公域流量太貴了,但為什么公域流量還在呢?而且不斷有新的公域流量進來。實際上,不管公域還是私域,能給品牌帶來經營結果、業績增長的流量都是好流量。公域更多做拉新,私域更多做轉化復購,企業要平衡好。

  第二,用戶在哪,就在哪發聲。每個品類、品牌背后的顧客群體都不一樣,顧客群體聚焦在哪個區域、哪個渠道,就要在那里發聲,將自己的差異化告訴顧客。

  張好:今年蒙自源發力沖刺2000店,同時開啟廣州、上海“雙總部戰略”,背后有什么考量?“雙總部戰略”為蒙自源下一步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助力?

  李紅偉:我們首先聚焦主戰場——華南市場,我們花了20多年的時間,一直深根華南,沉淀打好基礎。

  為什么要在華東設總部,建工廠、供應鏈呢?目的就是要聚焦華東市場,華南要守,華東要攻。在華東設總部是為了提煉市場、提煉顧客,更是為了組織的高效響應。

  華東市場做到2000店后可能要設立華北總部。每個區域有獨立的打法,才能更高效快速地響應。我們會聚焦一個地方做深做透做實,設總部就是這個目的。

  張好:目前不少川菜品牌都采用“單品+菜系”模式,比如肖四女樂山蹺腳牛肉、石灰石燒雞公、皇天椒水煮肉片等等,椒愛水煮魚川菜也是如此,于總覺得“單品+菜系”為何會成為主流模式?它有哪些優勢?

  于洋:首先從定位角度來看,只有做到品類或者行業頭部才有良好的發展。市場發展到今天,一道菜、甚至一杯飲料就能成就一個品牌,這反映了市場發展的整體趨勢。當初我創立椒愛,定位就是要做全國水煮魚的頭部品牌,要在別人沒深入鉆研過的賽道中,打出差異化。

  水煮魚品類有很好的市場空間,認知度高、復購高,更容易開拓市場,獲得認可。當然這一切的核心,還是產品,要打造屬于核心產品的鮮明記憶點。所以我們將椒鹽配方融入了水煮魚中,首創了椒鹽水煮魚,給了顧客一個很有吸引力的選擇理由,以及很難遺忘的記憶點。而今天,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川菜店,推出椒鹽水煮魚這道菜品。

  為什么要加上川菜呢?是因為我們想通過水煮魚這個品類撬開川菜市場,未來,做到川菜品類的頭部品牌,目前我們的門店數量、品質排在全國川菜品牌前列,比其它品牌都更具優勢。

  第二從受眾群體來看,前幾年單品類非常流行,能很快打開市場,但弊端是,在市場極度飽和的情況下,產品太單一受眾群就受限了。很多國內知名餐飲,也都在探索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說明這是趨勢和正途,F在單品類的頭部品牌都在加產品,直接加上一個大品類,對客群拓展會更有幫助,品牌未來發展也更不受限。

  做餐飲如果不能往年輕化走,

  客戶群體會越來越少

  張好:以往炒雞大多是街邊店,虎丫卻把門店開進商場,數據顯示,虎丫炒雞商場店占比超90%,當時怎么想到做渠道創新的?今年門店方面有沒有新的調整和變化?

  王一博:我們購物中心渠道占比超過98%。品牌創立之初,我們通過大量調研發現,河南區域炒雞品類的供給非常大,一個社區可能有4到5家炒雞店或者大盤雞品牌,這些門店的核心消費群體是中年男性。

  難道年輕人、女性群體不愛吃炒雞嗎?虎丫第一個購物中心門店印證了——年輕人愛吃炒雞,女性群體也愛吃,只是一直沒有注重品質的品牌,用對的方式,在對的渠道滿足他們的需求。

  說到門店布局,就要提到我們的品牌戰略。我們想打造的是“年輕、有品質、性價比高”的品牌,由此推出了58元吃雙人餐。58元可以降低消費者的溝通、試錯成本,當他進入門店后發現產品交付、門店環境以及用餐體驗都是相對有品質,下次還會來消費,這也是為什么虎丫后臺的復購率能達到30%。

  關于門店的優化方向,我認為好的營銷要有好的抓手,我們的“小老虎”IP是非常好的突破方向。我們不斷用小老虎IP在各種各樣的節點和產品上新進行鏈接,比如七夕節,我們上新了粉色主題的七夕系列產品。同時,我們還嘗試跨界合作,比如跟騰訊做了線下王者榮耀的比賽,截至目前做了7場音樂節,接下來還會圍繞“雙11”做一個表情包聯名上新。

  我們持續不斷地強化虎丫“年輕、有品質、性價比高”的品牌屬性,強化消費者心智,與消費者鏈接。

  張好:李老師之前說過,蒙自源未來10年要實現萬店目標。您覺得萬店品牌必須具備的基因是什么?蒙自源在實現萬店目標上做了哪些規劃?

  李紅偉:首先是門店模型。要做萬店,模式要輕,投入要輕,重了肯定做不出來的。這當中又要注意,一是價格帶,做萬店價格要平民化,目前做到萬店的品牌客單價沒有超過20元的。二是文化,文化是支撐組織,讓組織保持活力,保持學習成長;

  第二要有強大的品牌力,品牌是占領顧客的心智和認知;第三,需要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就是你有的對手沒有,核心競爭力也是品牌的護城河!

  我們的夢想是萬店,“規劃十年,看三年”,每一年做什么,去哪里開店,戰略非常清晰。比如今年我們準備進入上海購物中心開店。如果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反復搖擺,想要實現萬店是不可能的。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我們一直在聚焦品類發展。這個過程中,年輕化非常關鍵,餐飲如果不能往年輕化走,客戶群體會越來越少,你的消費群體年輕5歲或者10歲,量就起來了。

  張好:今年初,羅總說蛙來噠未來2-3年的第一目標是千店模型,目前進度如何?通往千店的道路上,蛙來噠有沒有遇到什么難題?

  羅清:最開始我們做牛蛙品類時,并不知道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型。2015、2016年以后,蛙來噠在一二三四線都開了門店,當時我們就確定至少是一個千店模型。站在當時時間節點,一個正餐的品類開到千店還是比較大膽的構想,當然今天覺得未來千店不是一個夢想。

  這幾年餐飲連鎖化發展加速,未來三到五年,蛙來噠會踩著中國餐飲連鎖化率高速增長的趨勢,將品類千店的構想快速、有質量地實現。

  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主要是如何跨越規;瘞淼臅簳r規模不經濟問題。

  我們要從原來的特長生變成全科生,從原來在產品、品牌運營上的優勢,向供應鏈、組織、文化等各方面進行能力提升。

  目前在跨越500店的節點上,我們處于攻堅克難階段,不過經歷疫情三年,我們內部的組織協同、團隊能力上了新臺階。

  規;、連鎖化過程中,

  供應鏈信息化成新關注點

  張好:椒愛作為一個誕生于北方的川菜品牌,為了保證“川味”,很多原材料都來自四川,在食材供應鏈方面于總有沒有一些心得經驗可以分享的?

  于洋:我們一直認為,好吃才是根本,產品、服務建立在其它餐飲環節之上。因此一直在食材上的投入很大,會盡量選最好的食材,包括大米、辣椒等,我也經常會親自去原產地,考察合作的供應商伙伴。

  作為全國品牌,讓好食材供應到各個門店,成本很高,要求企業要把所有模塊都做到極致,需要供應鏈運營對廚政有充分深入的了解,所以我們用了一些標準化的東西,同時堅持核心產品的選材用料,整體圍繞一個“精”字,SKU也控制得比較少。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外地企業如何把本地特色做出來,我們在北方比較了解北方人對川菜口味的需求,但可能正宗的川菜未必適合本地人的口味,需要我們保證正宗,也要突破區域口味差異。

  所以我們的解決辦法是,用正宗的原產地食材,同時挑選一些當地市場比較喜歡的川菜菜品,做產品優化調整。我們做產品研發的都是四川師傅,合作的也是四川供應鏈企業。用供應鏈食材保證水煮魚根本的麻、辣、鮮,保證招牌菜品的核心口味,其它適當因地制宜。

  張好:今年餐飲業變化很大,不少餐飲商家重啟規;貜埐椒,很多賽道都開始沖刺“萬店”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周總作為供應鏈信息化領域的資深從業者,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您所感受到的行業變化?

  周軍:今年很多品牌都提出了千城萬店、百城千店的規劃,這個過程中,信息化成為了新的關注點。

  如何運用原先積累的業務數據、運營數據幫助品牌方進行商業決策,比如在哪里開店、如何訂貨、何時應該建倉、如何降低庫存等。

  張好:夏暉集團專注供應鏈信息化領域超過15年,實現了對綜合物流服務的全面數字化覆蓋。周總您覺得,目前餐飲商家在數字化方面普遍會遇到哪些難點痛點?夏暉是如何幫助商家去解決這些問題的?

  周軍:現在餐飲企業供應鏈數字化建設中核心痛點是“斷層”,即如何把銷售端的產品轉化成原材料的采購。

  夏暉成立40多年,進入中國30年,在全國構建了超過55個溫倉,上千條溫線路。我們做后端的供應鏈、數字化,賦能品牌,幫助品牌更快變成“全科生”,應對市場快速變化。

  在數據應用價值方面,如果說品牌是一個綜合組織,那么,供應鏈和數字化就是支撐其運營的血管。

  在細分賽道找到自己的品牌定位

  張好:湘菜發展速度非?,紅餐大數據顯示,目前中式正餐品牌中,湘菜是門店數最多的菜系,占比15.6%。蘭湘子作為湘菜品類的代表,陳總覺得湘菜未來的機會點在哪里?

  陳波:湘菜這兩年已經成為八大菜系里增速最快的品類。根據紅餐的《湘菜發展報告》,門店數50家一下的湘菜品牌占比近九成,這也就意味著品類還有很多機會。

  這幾年入局湘菜的品牌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做湘菜的品牌都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就是找準自己的戰略定位。蘭湘子是第一個提出聚焦湘菜小炒細分品類的品牌,目前在這個細分品類里我們也是絕對的頭部。

  每個做湘菜的人都想想自己是怎么從0走到1,在自己的細分品類里,持續挖掘和洞察客戶需求的變化,然后去精進,這樣才會把湘菜做得更好,把湘菜文化傳到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

  張好:餐飲業“吃雞”是門大生意,細分領域也出現了不少品牌,比如紫燕百味雞、德州扒雞、正新雞排等,虎丫選擇了“炒雞”這一細分賽道,整體來看,目前炒雞還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階段,您怎么看待炒雞賽道的前景?

  王一博:從需求端出發,雞的蛋白質含量高,在消費者認知中更健康。從供應端來講,雞價格非常穩定,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堅定選擇雞這個賽道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炒雞還處于品類發展初期,是一個增量品類。像酸菜魚品類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它從一道菜到很多酸菜魚專門店出現,產品品類化,所以消費者對酸菜魚的認知很深刻。

  每個地域對于炒雞的認知不同,長沙人吃的是長沙小炒雞,重慶吃重慶芋兒雞,山東是山東臨沂炒雞。

  我們的產品戰略中,所有炒雞都可以是虎丫的,所以確定了“中國炒雞匯虎丫”的產品上新戰略。第一季度臨沂炒雞上新,單款炒雞產品就占了我們總銷售的15%;第二季度重慶芋兒雞上新,占了總銷售額的20%。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

相關閱讀

桃花色综合国产精品|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多人伦交性欧美|久久亚洲精品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