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4 14:06 微信公眾號:雷科技
將時鐘撥回到2017年12月,庫克來華訪問,在一系列重要行程中專門抽出時間參觀了位于昆山的一家工廠,甚至親自換上工作服來到車間,近距離觀察生產流程。這時候,這家工廠和他們正在生產的產品一樣,還讓人感到些許陌生,大多數人只記得庫克在參觀完生產線之后對媒體說“這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多年后,故事看起來有了一個童話般的結局:這家公司生產的AirPods大受歡迎,幫助蘋果開創了無線藍牙耳機的新時代;這家公司也一步步成長為蘋果在國內最重要的供應鏈企業,直至兩年后從富士康手里切走了生產iPhone的大蛋糕。
這家企業就是立訊精密,足以和富士康分庭抗禮的“果鏈”頂梁柱。當年陪同庫克參觀工廠的創始人王來春,則在今年3月力壓格力的董明珠、藥明康德的趙寧和華為的孟晚舟登頂“福布斯中國杰出商界女性100人”榜單,上演了流水線女工到4000億帝國掌門人的逆襲。
今年10月,庫克再度來到立訊精密的工廠參觀,王來春仍然相伴左右。六年時光轉瞬即逝,一切看起來宛如昨日,但一切又悄悄地發生了變化:蘋果供應鏈外遷的消息此起彼伏,“果鏈”企業的業績也變得飄忽不定,原本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之間,也是漸生嫌隙。
蘋果和“果鏈”企業,這一對攜手創造了無數輝煌的“黃金CP”,還能共贏下一個六年嗎?
01 95%產品仍為中國制造,蘋果供應鏈“南遷”受阻
“蘋果95%的產品仍然在中國生產、制造組裝,我們致力于與供應鏈企業合作共贏,不僅限于創收方面,還有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教育等各個方面。”
參觀完主要負責生產Apple Watch的立訊精密浙江嘉善工廠后,庫克向媒體發表了上述總結。從立訊精密官方發布的訪問素材來看,庫克還對該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印象深刻,比如用數字噴墨印刷設備取代人工貼標簽的包裝生產線和使用機器抓手的自動化外觀檢測線等。
然而,庫克再言辭切切,也難免給人一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原因無他,只因近一年多蘋果供應鏈動作頻繁,向印度和東南亞地區遷移的態度也愈發明顯。
早在去年4月,蘋果就宣布將在印度生產iPhone 13系列,并要求部分代工廠進一步提高印度、越南等地產能。這時候,受蘋果“南遷”計劃影響的主要是富士康、和碩、緯創為首的下游代工廠,上游和中游部件供應商仍維持原有節奏。
不過11月,印度當地媒體《今日商務》表示蘋果計劃在該地引入更多供應商,以承接iPhone 14系列的生產工作。據其援引的兩位政府消息人士爆料,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正推動蘋果將中游的零部件生產供應鏈遷移至該地,甚至曝光了未來幾年的生產總值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在印度產能最高的工廠也位于泰米爾納德邦,這里確有可能成為蘋果印度供應鏈的中心。針對上述報道,蘋果鮮少做出正面回應,只是用實際行動證明一切:比如庫克越來越頻繁地訪問印度,在當地上線線上商城和增開線下店,這一切舉措都和當初入華打造“果鏈”體系時如出一轍。
另一個“南遷”重要陣地東南亞討論度沒有印度那么高,戰略地位卻一點都不低。
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曾爆料,蘋果可能將MacBook生產線搬到泰國,把部分智能穿戴設備產線遷移到越南。光大證券在研報中統計的數據則更加直觀,2018年蘋果200家主要供應商中,中國大陸企業占比達到46.4%獨占鰲頭,但之后兩年持續小幅下滑,東南亞工廠的占比則逆勢增長。
現在回過頭看,95%產品仍在中國制造這句話,無疑是庫克派給國內“果鏈”企業的定心丸。但與此同時,他也頻繁造訪印度、越南、泰國等地,并告訴當地政府官員“蘋果致力于在當地擴大供應鏈”。
庫克的實際行動,讓上面這顆定心丸藥效大減。“果鏈”南遷看起來仍是勢在必行,只是想獲得成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02 人口紅利減退、技術優勢依舊,蘋果終究難舍中國制造
蘋果當初將供應鏈大規模遷移到中國大陸地區,原因很簡單:這里有廣闊且充滿潛力的消費市場、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寬松的政策環境。本土制造業方興未艾,蘋果這種級別科技巨頭來華投資能直接推動國內產業升級、助力制造業轉型,從企業到政府都十分支持。
蘋果之所以選擇從中國大陸往印度、東南亞地區遷移供應鏈,或多或少也是因為上述利好因素正在減弱、消失——尤其是人口紅利。
2022年底,中國人口總數告別持續增長、首次進入負增時代。與此同時,聯合國的預測報告稱印度總人口將在2023年反超中國,兩則消息疊加,讓中國制造業人口紅利消失的議論達到頂峰。
(圖片來自BBC)
除了官方數據之外,“果鏈”企業在旺季招工時遇到的種種難題,以及水漲創高的用人成本,都真切反映的人口紅利消退這個事實。眾所周知,庫克是“微笑曲線”的忠實擁護者,對中游、下游的零部件生產、產品組裝成本十分敏感。人口紅利的消退、人力成本的上升,壓力必然會傳導到蘋果身上。
不過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真的具備承接蘋果供應鏈的能力了嗎?
好的一面是,該地區仍處于人口爆發式增長階段,對制造業的發展十分有利。當地政府也十分支持外商投資,并愿意提供稅收減免、補貼等優惠政策。
問題在于,勞動人口和高質量勞動力是有區別的,而中國的制造業早已向智能化、自動化邁進,不再是單純的人力堆砌。庫克一早就說過,中國的制造業是熟練的技術工人、復雜的機器和計算技術的結合體,“在美國都找不到替代”。在這方面,東南亞地區的制造業還有很大差距,無論人才、設備都遠不及全球*水平。
工信部的官方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重點制造業、工業企業的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普及率都達到全球*水平,且正在大力推動綠色工廠建設。正如前文所說,庫克在參觀立訊精密工廠時也對其自動化水平大加贊賞。反觀印度、越南等地,不僅自動化程度偏低,工人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很難達到蘋果的高要求。
蘋果始終不敢將高端旗艦產品生產線移出中國,就是*證據。目前,蘋果遷移到東南亞的主要是智能穿戴和基礎款iPhone、MacBook生產線,甚至在iPhone 15發售之后,印度生產的批次產品質量也遭受了不少爭議。
考慮到上述情況,蘋果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完全離開中國制造業的。攜“果鏈”企業南遷,將中國的技術和東南亞的廉價勞動力相結合,是庫克的如意算盤。
只不過,“果鏈”企業們會一直予取予求,聽任庫克擺布嗎?
03 離開蘋果,“果鏈”企業能活得更好嗎?
“果鏈”們的態度可能有些復雜。一方面,它們確實還離不開蘋果——過去近十年的瘋狂增長和去年在供應鏈外遷、砍單等消息的沖擊下的業績震蕩,就足夠說明問題。
Wind數據顯示,過去10個完整財年國內主要“果鏈”企業收入、凈利潤整體都處于增長態勢,TOP 10企業的營收復合增長率超過1000%。以立訊精密為例,其營收規模從2012年的不足30億飆漲至去年的2182億,聞泰科技、歌爾股份、長盈精密等也錄得類似漲幅。
然而,和高增長率一起出現的還有高波動性,這在業績、股價方面都表現得相當明顯。
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歐菲光、歌爾股份。過去兩年,歌爾股份都飽受蘋果砍單風波的沖擊。隨之而來的,就是上一財年毛利率下跌至14.13%,主要承接蘋果訂單的聲學整機業務毛利率更是僅有10.3%。與此同時,每當蘋果傳出供應鏈“南遷”的消息,蘋果概念股都難免要坐一趟過山車。
為了繼續抱緊蘋果這條大腿,不少“果鏈”企業也愿意跟隨庫克的指揮棒南遷,比如上面提到的鴻海、和碩等代工大廠。此外,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立訊精密和領益智造等企業也相繼赴越南建廠,主要承接蘋果AirPods、MacBook的訂單。
但需要注意的是,赴印度、越南等地建廠成本極高且回本周期長,不是所有“果鏈”企業都能承擔得起。就連財大氣粗的立訊精密,越南工廠也花了多年時間才扭虧為盈。這樣一來,“果鏈”企業難免會加速分化,更多人可能被踢出局。
另一方面,過度依附蘋果的弊端日漸凸顯,讓“果鏈”企業意識到必須做出改變,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果鏈”企業的幾條新出路中,消費硬件仍占據重要位置。有的人投奔蘋果的競爭對手,比如歐菲光拿到華為Mate 60系列的攝像頭模組供應訂單;也有人轉投游戲主機、AR/VR頭顯等新賽道,比如歌爾股份就接到了Meta旗下Oculus Quest2和字節PICO VR的生意。
更徹底的轉型,則是跳出消費電子的圈子,向火爆的新能源車領域進軍。立訊精密去年就和奇瑞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組建合資公司共同研發及制造新能源汽車。
當然,大部分企業沒有立訊精密那么強的實力參與整車研發,打入新能源車供應鏈,做回零部件供應、代工的老本行是更主流的做法。比如藍思科技押寶功能面板,長盈精密則投資88億打造動力電池結構件自動化生產線。
毫無疑問,借助蘋果供應鏈入華的東風,立訊精密、長盈精密、歐菲光及另外一眾同行創造了中國制造業有史以來最令人矚目的一場造富神話。但現實和神話故事并不互通,遺憾往往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蘋果和“果鏈”企業彼此成全,過往近十年創造的輝煌足以載入史冊。如今雙方都都已來到嶄新的命運分岔口,無論是繼續攜手并進還是一別兩寬,都只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
榜單收錄、高管收錄、融資收錄、活動收錄可發送郵件至news#citmt.cn(把#換成@)。